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 題:穩中向好,為全球注入信心——中國發展增益世界之穩定性
新華社記者樊宇
日前發布的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沖突頻發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確定性”已成為稀缺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的穩健表現不僅關乎自身發展,更為動蕩不安的世界經濟注入寶貴的信心與活力。
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健增長,為世界提供了最直接的信心“壓艙石”。上半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5.3%,交出了一份高含金量的成績單。面對外部挑戰,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大的內生動力與發展韌性。中國經濟總量向140萬億元邁進,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平均在30%左右,為世界經濟復蘇提供了重要支撐和顯著增量。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連貫的政策引領。通過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輔以務實的宏觀政策,中國經濟的發展路徑清晰且可預期,使其能夠穿越周期、穩健前行。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在世界經濟形勢嚴峻復雜背景下,中國經濟展現出強勁韌性,“不論是從中期看還是從長遠看,都對中國經濟抱樂觀態度”。
這種穩定性絕非封閉的自我循環,而是體現在與全球經濟深度聯通的系統效應中。作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器”,中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并連續15年穩居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的產量位居世界首位,保證了全球制造和供應鏈的穩定運行。同時,中國堅定做多邊貿易體系的維護者,通過舉辦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消博會和鏈博會等一系列國際展會,為全球企業打開了共享中國市場的機遇之窗,通過精準對接需求,推動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協同發展。畢馬威中國經濟研究院院長蔡偉表示,作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核心地位,將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為全球貿易和生產活動復蘇提供重要支撐。中國市場穩定、開放、可預期,給全球經濟提供了確定性,有助于提升全球市場的投資信心。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今世界,中國持續擴大開放的明確姿態和巨大市場潛力,為全球資本和企業提供了寶貴機遇。從不斷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到自貿試驗區的制度創新;從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到便利跨境數據流動,中國以制度型開放不斷打破壁壘,以政策的連續性與開放姿態,為外資提供了長期穩定的錨點。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4018家,同比增長10.4%。中國用行動向世界證明,中國是可以信賴并攜手創造美好未來的伙伴。施耐德電氣高管阿里·哈吉·弗拉杰的感受頗具代表性:“在全球制造業加速轉型的過程中,中國市場展現出驚人的創新活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
面對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逆流,中國持續為全球經濟治理注入穩定的力量。從發展綠色金融、數字經濟,到參與氣候治理、捍衛多邊貿易秩序,中國向世界持續提供更多優質公共產品,推動全球經濟向更加平衡、包容、可持續的方向邁進。中國向160多個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同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150多個國家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聯合南方國家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中國始終致力于推動全球南方團結振興,共謀發展福祉。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成立十年來,“朋友圈”從最初的57個創始成員擴展到110個,帶動超2000億美元資金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為全球金融治理拓展了新模式,為國際多邊合作樹立了新典范。
中國經濟不僅穩定輸出“質”與“量”,更提供了重要的發展啟示:應以開放合作盤活存量,以創新升級培育增量,共同做大世界經濟的蛋糕。在變亂交織的世界,穩定性不只是中國的經濟敘事,更是惠及全球的發展敘事,不僅符合中國自身的發展需求,也符合世界各國的普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