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壽陽經濟開發區馬首鄉的工地上,山西建投五建集團的建設者們正緊鑼密鼓地推進著山西融和能儲壽陽200MW/400MWh獨立儲能項目的建設。該項目占地52畝,包含共享儲能電站、儲能單元、變流升壓艙、綜合樓、消防系統等。
技術創新驅動 破解建設難題
儲能電站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將土建施工與電池系統安裝、電力設備(PCS)集成、電池管理(BMS)和能量管理(EMS)系統調試等環節精準銜接。面對這一多專業耦合難題,項目團隊將BIM技術作為破局的關鍵,構建起涵蓋建筑、結構、電氣、暖通、智能化等全專業的三維模型。
BIM技術的核心優勢在于它的可視化、可模擬、可優化、可協調,提前打通了各專業工序間的壁壘。在一次大型電池集裝箱進場工序中,團隊通過BIM技術清晰預判到規劃中的運輸路徑將與一處結構支撐梁發生干涉,如果按原方案施工,設備吊裝時必然受阻,現場臨時切割梁柱風險極大、代價高昂。通過模型調整,項目團隊及時優化了通道尺寸和梁的位置,確保了大型設備的順暢進場。
同時,BIM模型精確標定了電力設備的基礎螺栓孔位、電池簇支架的固定點坐標、連接電池管理控制柜的線纜穿墻套管位置以及能量管理系統主干管線的路由空間等。項目團隊嚴格按照模型給出的三維坐標進行施工,將誤差控制在了毫米級,為電池系統、電力設備和智能控制系統的無縫集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極大減少了因接口錯位導致的返工和延誤。初步估算,僅通過解決消防管與電纜溝沖突等空間問題,就預計節省返工成本約5萬元,并有望縮短整體工期10%。
智能手段護航 織密安全網絡
在確?!熬珳式ㄔ臁钡耐瑫r,項目廣泛運用數智化方式加強安全管控。在3.47萬平方米的廣闊作業面上,傳統的安全巡檢難免存在視角盲區。為此,項目團隊引入無人機作為“空中安全員”,通過高清圖傳畫面,實時觀測高空作業人員的安全帶系掛情況、大型設備吊裝區域隔離情況、地面人員的安全帽佩戴情況等,并通過覆蓋全場的廣播系統進行精準提醒。這種空地聯動的智能巡檢模式,顯著提升了隱患發現的時效性和覆蓋面,使得現場“三違”行為下降了30%,為緊張有序的施工構筑了立體化的安全屏障。
綠色價值凸顯 服務轉型大局
該項目作為山西能源低碳轉型的關鍵設施,其200MW/400MWh調節能力兼具電網穩定與環保雙重效益。作為華北電網“巨型充電寶”,項目通過“削峰填谷、平抑波動”的智慧運行模式,在新能源發電高峰期儲存富余綠電,用電高峰時釋放清潔能源,實現年儲清潔電能1.2億千瓦時,替代火電標準煤3.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9萬噸。
目前,項目已完成質量監督注冊、首次質監、能源監管備案及購售電合同簽訂等關鍵并網前置手續,土建工程進度達80%。下一步,項目團隊將聚焦高質量交付目標,嚴控設備安裝精度、高標準完成涉網測試,打造山西省新型儲能示范工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