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治市屯留區,一項關乎群眾健康的省級重點民生工程——屯留區人民醫院新院區建設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由山西建投三建集團以EPC模式總承包,總建筑面積7.99萬平方米,包含新建門診樓、醫技樓、住院樓、業務附屬用房、傳染病樓、地下建筑及輔助建筑等。項目建成后,將極大提升屯留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為守護群眾生命健康筑牢基石。
匠心設計 打造現代醫療空間
項目設計深度融合綠色、高效、人文三大核心理念,通過系統性技術整合打造現代化醫療空間。建筑主體采用高挑空框架結構,核心區設置四層通高采光中庭與智能調節天窗系統,實現自然光梯度滲透與氣流組織優化,顯著降低照明能耗。門診大廳以819平方米的開放式布局形成“醫療街”主軸,通過三維連廊系統有機串聯門診、醫技、住院功能板塊,實現醫患分流與潔污分離。外立面創新采用可呼吸幕墻系統,鋁板幕墻與可開啟鋁合金窗的組合配合弧形倒角設計,形成動態通風效應,整體建筑能耗較傳統醫院降低15%。
在醫療專項設計中,潔凈區域采用高效過濾器與層流通風系統,結合數字化手段模擬優化空間布局與氣流組織,為手術室等場所創造嚴格潔凈環境;輻射防護區域采用含硼硫酸鋇砂漿與鉛板復合屏蔽體系,通過0.37米厚防護墻體將輻射泄漏量嚴格控制在標準值之內;污水處理集成MBR膜生物反應器與臭氧催化氧化工藝,配套智能在線監測系統,確保出水COD值符合標準。此外,項目還前瞻性預留光伏屋面并網接口與中水回用管網,為打造近零能耗醫院奠定技術基礎。
攻堅克難 守牢安全發展底線
在工程建設初期,深達12米的綜合樓基坑,其邊坡穩定性是首要安全課題。項目團隊在北側和東側采用土釘墻與預應力錨索相結合的復合支護工藝,通過密集布置短鋼筋錨固土體形成整體受力結構,輔以深入穩定地層的預應力錨索提供主動拉力,實現支護剛度增強與位移有效控制的雙重目標;施工嚴格執行分層開挖、先撐后挖原則,每層開挖后立即進行支護施工,并通過劃定堆載禁區等措施,嚴格控制周邊荷載;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布設多個測斜孔和沉降觀測點,開展90余次高頻次變形監測,確保邊坡變形全程處于可控范圍,為后續工程奠定了堅實的安全基礎。
面對門診樓19.85米高中庭采光頂高支模體系失穩及大荷載風險,項目團隊運用有限元分析技術建立三維計算模型,系統模擬鋼管、模板等構件的受力特性,通過全面評估材料性能、荷載組合及邊界條件,優化架體構造設計,提升支撐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和抗風能力;組織專家論證會,重點復核立桿間距、水平桿步距等關鍵參數;在架體搭設過程中,布設沉降觀測點進行全過程變形監測,同時嚴格執行“三檢制”驗收程序,重點把控立桿垂直度、扣件扭矩等指標,實時掌握架體安全狀態。通過上述系統性管控措施,該高支模工程最終實現零安全事故,為同類超高支模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精細管理 驅動工程提質創效
項目部將精細化管理貫穿項目建設全過程,以成本為核心,強化過程控制,追求效益最大化,成效顯著。
項目團隊充分發揮EPC總承包的全過程管控優勢,在設計階段即實施精益管理創效。通過組建“設計+施工”聯合工作組,運用BIM技術開展全專業協同設計,累計優化解決圖紙問題近200處,實現設計施工一體化融合,直接降低施工變更成本1.3%,縮短工期26天。針對醫療建筑特有的復雜機電系統(涵蓋給排水、消防、智能化、醫療氣體等9大專業),采用“BIM+模塊化”施工策略,先通過三維激光掃描建立實景模型,再運用BIM技術進行管線綜合排布優化,最終形成裝配式施工方案。該方案使管綜凈空提升0.6米,管線交叉點減少12.5%,實現有限空間內各系統的高效集成與藝術化呈現,提高機電工程一次安裝合格率。
在施工組織方面,團隊基于總工期網絡圖精準識別關鍵線路,針對門診樓南側回填土方量大的特點,創新利用西側附屬樓場地時空差實現土方動態平衡——將附屬樓開挖土方暫存用于綜合樓基坑回填,減少倒運量2.6萬立方米,節約購土成本20萬元,同步縮短關鍵線路工期12天。
在工藝工法方面,團隊優選盤扣式腳手架提升搭設效率27%;創新采用花籃式懸挑架實現減重25%且零結構破壞;應用方圓扣加固體系使梁柱節點施工合格率達100%;全面推行可周轉材料,透水磚、裝配式圍擋等周轉率達65%以上,綜合降低施工措施費23%。
在數字化應用方面,部署數字建造管理平臺,集成技術、質量、安全、物料等功能模塊,實現設計變更5分鐘內全流程響應,質量隱患1.5小時閉環整改,物料流轉誤差控制在2%以內,整體管理效率提升20%,打造了“數據驅動、實時協同”的新型建造范式。
目前,項目進展順利,門診樓、醫技樓外裝完成90%,住院樓二次結構完成85%,業務附屬用房等外裝完成80%,傳染病樓與污水處理站已封頂,地下車庫空調主管安裝完畢。
下一步,項目團隊將繼續以創新突破為引擎,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全力以赴推進后續工程建設,確保優質高效履約。